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烹饪协会 经营管理 名师佳作 厨艺宝典 特色美食 陇菜精品 订餐中心 休闲娱乐 美食文化 网上商城 会员单位 餐饮人才 人才招聘
icon
 由舌尖美味想到世界经济
作者:lzmeal 2014-6-9 发布

 时下,《舌尖上的中国》正在热播,再度引发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热议。

    如果只是呆在国内,可能很难想象自己对中国饮食的热爱程度。十多年前,我随团到希腊访问,在连续几天面包、酱汤加烤肉后,我向领导小心翼翼地提出请求:“能否请假出去吃一次中餐?”领导非常为难道:“据我所知,整个雅典城就两到三家中餐馆,靠近市中心。价钱死贵且不说,从这里来回一趟外加用餐可能得两小时以上。”我正垂头丧气走开,遇到一位同事,问怎么回事,我顺口就说“想提前回国了”,结果换得一顿挖苦:“才几天,好像阔别祖国几年似的。”我辩解道:“我吃不惯这里的饭菜,我平时最爱吃农家小炒肉下米饭!我希望这里的中餐馆像北京的麦当劳一样多。”同事一阵爆笑。

    后来,有出版社推荐一本书名为《吃遍世界看经济》的书要我写书评。作者榊原英资是一位因国际经济事务经常出国而几乎吃遍全世界的日本学者式官员。平常人至多可能会把“吃”作为一种文化,而我读后才知道:饮食的后面,还能“品”出世界历史尤其是世界经济重心的变迁。

    我原以为中国饭菜是一种适合中国人的“地域性饭菜”,而事实上,中国餐与法国餐和土耳其餐一起,是世界三大美食之一;而“中国餐”更是位列三大美食之首。究其原因,并非只是因为中国本土“大厨”们一代代努力尝试做出美味的产物,而是因为至19世纪初期之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开放最包容的经济重心的一种结果。历史上的汉、唐、宋、元、明以及清早期,中国都是世界经济中心,加之中国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也因此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于是,南方的大米,北方的稗子、小米和大豆,西域的小麦以及制面技术、中南美洲的辣椒等等,都随着南来北往的商人与官员交汇于中国,这使得中国菜采纳了许多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因而适应了世界上的大多数人们的口味。更有趣的是,也因为中国是全球经济中心,要迎接来自于世界各国商人与官员,于是,中国在汉代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外用餐文化”以及最早的“餐馆”。看来,不仅中国人爱中国饭菜,而且在世界史上,中国饭菜曾经是世界餐桌的中心!

    麦当劳在中国的流行,有人认为是“快餐文化的入侵”,至多还认为这种“快餐文化”适应了当今社会的快节奏与高效率。而实际上,也是倚重于“经济”这种“硬实力”。

    西方快餐文化是美国“大规模标准化流水线”的“福特生产方式”产物,是一种“工业化饮食”。与中国传统式饮食相比较,“食品工业化”对人类健康、环境与社会都造成了系统性伤害。比如,在有限的空间里饲养大量动物,如果不采取措施就有可能传染病蔓延。为了防止疫病蔓延而使用农药以及抗生素,这些物质被动物们摄取,然后又被食用这些动物的人们摄取,极大地损害了人类的健康。再比如,对牛、羊、鸡、猪等动物的机械化集体屠杀,使得人们对生命越来越淡漠;而中国传统式饮食方式中,“虽然有时也会宰食它们,但是就像宰杀宠物那样,总有一种悲伤和虔诚的感情。”的确,在我小时候,我家养的大黑猪是我的亲密伙伴,宰杀它时我全家人都很悲伤!

    然而,就是这样一种不健康的“快餐文化”,今天竟然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区高速扩散开来,其背后的深层动因就是因为今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经济强势!西方人为了扩展其贸易,甚至不惜使用坚船利炮,同时也把他们那种仅把“吃”当做一种生存与贸易手段而非“文化”的快餐推向了世界。所以,“麦当劳在中国的盛行”,更多是因为“麦当劳”所代表的全球实力最强的西方对东方的经济征服。

如果世界从此就由盎格鲁撒克逊民族那种“难吃又不健康”的饮食一统天下,那未免太悲观了吧。好在我们今天还能看到乐观的未来:因为随着中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中国饮食文化正重新返回世界餐桌的中心。比如就在法国巴黎,几乎所有着名的旅游点上都增加了中文说明,中餐馆之多应该不少于北京麦当劳的数量,且中餐馆里一般都有辣椒炒肉。吃不惯西餐的中国人到欧洲,再也不会像我当年因为很难找到中餐馆而郁闷了。


中国吃网温馨提示: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icon
中宣部副部长王纲一行调研 兰州牛肉拉面..
兰州牛肉拉面产业走出去2.0时代已来
拉面之旅,快乐出发!
趣味研学,感受兰州非遗文化的魅力
兰州牛肉拉面体验工坊入选兰州市中小学首..
金味德拉面文化产业集团,提钱给各界朋友..
更多>>>
icon
厨艺宝典
icon
特色美食
icon
休闲娱乐
icon
美食文化
 
2002-2024 www.lzmea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 By Grand-Point Inc.  
甘肃餐饮网 版权所有  兰州烹饪技术协会 主办  设计制作:宏点网络
联系电话:0931-8343525 陇ICP备05001103号  icon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07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