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高建邦在会上。
 
 
 
3月6日,甘肃召开全省食药监系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会议,主要学习贯彻国家总局和全省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3工作,交流经验,分析形势,研究部署2014年的工作任务。
2013年,甘肃省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顺利完成了食品药品监管体制调整和职能划转,认真履职尽责,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严密防控安全风险,严厉打击食品生产经营违法行为,切实维护食品市场消费安全,在机构改革过渡期,保持了食品安全总体状况稳定向好,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
2013年,面对机构调整和食品安全监管两大任务,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团结向上,短期内实现了人员整合、思想整合、职能整合坚持一手抓改革,一手抓监管,主动承接、整合原有工作,强化重点时段监管,部署推进专项检查,及时跟踪处置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确保机构改革过度期间工作不断档、力度不减弱、要求不降低,保持了工作的正常进行,完成了总局和省局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省局下发了《关于做好机构改革期间有关监管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改革过渡期间食品安全许可证发放工作的通知》、《关于严防严查严处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违法行为的通知》,对机构改革期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同时,对第三季度全省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横向比较、纵向排名,印发了《关于2013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情况的通报》。省局先后组织多批次检查组赴全省各地进行督促检查指导,保证了在市县体制改革和职能调整期间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兰州市局坚持每周、每月、每季度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排名通报,并将通报情况及时上报,措施有力酒泉、平凉、甘南等地分管领导亲自带队组织督察指导,保证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和落实。
各地围绕食品安全日常监管,综合运用行政许可、监督抽检、监督检查、行政执法等手段,及时发现和排除食品安全隐患,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得到进一步规范。在许可准入方面,各地坚持标准、严格程序,有效把住了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准入关口。2013年共组织证前抽查生产企业120户,抽查合格率为98%组织开展食品流通和餐饮许可证清理整顿,注销食品流通许可证1020户、餐饮服务许可证382户。在监督抽检方面,全年共完成生产环节监督检验5987个批次,合格率94.8%流通环节3041个批次,产品合格率92.23%餐饮环节19个必检品种4553批次、不合格率9.4%,自选品种9品种473件、不合格率14.2%。对不合格单位和总局及外省通报的涉及我省29批次不合格产品的企业全部进行了依法处置。在日常监管方面,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尽职履责,坚持常态化监管,及时发现和排除食品安全隐患,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得到进一步规范。天水、平凉市组织示范店检查验收和回头看武威市推行“阳光后厨”工程金昌市推行“文明餐桌”行动临夏州开展“绿色餐饮诚信经营”活动甘南州局投入648万元研发了“食监E通”监管平台白银加大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陇南、嘉峪关、白银、定西等地大力推进量化分级管理等。在制度建设方面,我们坚持把监管制度建设作为履行新职责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积极转变理念,下功夫研究新思路,创新监管方式方法,省局制定下发了《关于禁止生产经营使用散装食用油散装酱油和散装食醋的通告》、《关于试行转基因专柜销售的通知》、《甘肃省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办法》,引起了全社会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兰州、临夏出台了《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办法》。
在加强日常监管的同时,针对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食品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大治理整顿力度,集中开展校园周边、学校食堂、小作坊等重点领域,乳制品、面制品、肉制品、食用油、清真食品、食品添加剂等重点品种专项整治,扼制了面制品中非法添加硼砂等突出隐患强化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管,落实专柜和药店销售,开展专项行动,及时处置了江苏美素丽儿奶粉、上海锐可奶粉造假等多起问题乳粉事件开展保健食品打“四非”专项行动,有效整治了保健食品市场乱象深入推进餐饮服务单位量化分级管理和食品安全示范创建,规范了食品生产经营行为。兰州市局集中开展了豆制品、面制品、小作坊专项整治武威市局集中开展食品安全“百日执法”行动甘南州局集中开展食品市场无证经营专项整治庆阳市开展旅游景区及“农家乐”全面清查定西市整治中坚持四个一律,“一律快查快办,一律追查到底,一律适用上限,对涉嫌犯罪的,一律向公安机关移交”。专项整治中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44.47万户,约谈食品生产经营户78户,取缔无证经营1725户,查处案件2982起,捣毁黑作坊、黑窝点255个。
尽管当前全省食品安全形势总体上稳中向好,但问题仍然不少,从甘肃省情况看,首先,从食品市场主体来看,一是食品产业基础仍然薄弱,“多、小、散、乱、差”的产业整体现状还没有根本改变,相当一部分“四小”(小作坊、小食品店、小餐饮和小摊点)场所的食品安全质量问题令人担忧,给食品安全带来潜在隐患。特别是农村食品市场销售假冒伪劣、“三无”、过期食品和仿名牌山寨食品等问题比较突出。二是食品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好,进货查验不严格,索证索票和进销货台账制度坚持不好,市场开办方没有认真落实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三是食品行业的信用体系、诚信体系尚不健全,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良莠不齐,道德滑坡、诚信缺失、责任缺失、故意违法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这也是当前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其次,从监管部门自身来看,我们食品安全监管任繁重与保障能力不足的矛盾还很突出,特别是机构改革后,基层监管力量还没有完全到位,新进入我们这个系统的人员不懂不会的问题、能力素质不适应的问题比较突出,基层基础工作还显得非常薄弱,监管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还亟待增强。再者,从社会环境来看,食品安全是最根本的民生问题,与每一个人都密切相关,社会关注度高、期望值也高,我们面临着较大的社会压力、舆论压力,甚至问责追责的压力。因此,面对食品安全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如何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如何把握规律、设计制度、制定措施,如何发动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食品安全工作,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和舆论环境,等等,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积极探索、创新实践,不断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再上新台阶。
当前甘肃省食品安全监管事业正处于开基立业的关键时期,也面临着创新发展的难得机遇。2014年,落实食品安全监管任务,重点要“坚持三个原则、实现四个转变、抓好五个结合”。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王庆邦介绍说。
三个原则。一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食品安全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这也是公共安全工作的一般原则。我们要全面掌握食品安全状况,深入研究食品安全形势和监管工作特点,着力建立覆盖上下游、衔接全链条、贯穿全过程的监管闭环,加大监管力度,堵塞监管漏洞,消除监管盲区和死角。要综合运用风险管理技术手段,科学防范食品安全风险,坚持抓大也不放小,既要管好大型企业,也要整治好“四小”问题,确保对食品安全苗头问题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二要坚持源头治理原则。加强食品安全必须正本消源,重视源头、抓好源头。在生产环节要着重抓住原料关口,在流通消费环节要着重抓住食品进货渠道,包括大型食品批发市场和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监管。通过“严进”把好食品安全的每一道关口。三要坚持科学监管原则。以科学监管、有效监管为目标,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和推广各地监管经验和有效做法。充分运用检验检测、风险监测等技术手段,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着力破解监管任务重和监管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加强对食品安全重大问题和监管机制的研究,积极探索适合我省实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四个转变。一是由分段监管向全程监管转变。体制改革后,监管对象、工作机制、工作方法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情况层出不穷,很多问题找不到标准答案。如何把过去分散在各部门的食品安全职能充分融合、整合,构建全程覆盖、运转高效的监管制度,还需要我们共同研究、大胆实践、真正从思想认识、方法措施、责任要求等各个方面,实现分段监管向全程监管的转变。二是由单一监管向综合监管转变。要彻底改变过去单一产品监管、就单一环节监管而监管的理念和模式,通过构建统一权威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组织架构、信息系统和数据平台,加强上下联动,促进内外协调,强化资源共享,形成监管合力。要打好组合拳、做好加减法,切实提升统一监管、综合监管的科学性和针对性,避免发生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及“救火式”、“保姆式”监管等现象。三是由普遍监管向突出重点监管转变。食品门类多、企业数量大、风险因素多,靠人盯人监管、平均用力,既不现实也不科学。必须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重点问题,把更多精力放到对重点品种、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的重点监管上,绝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甚至发生大的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四是由重许可轻监管向行政许可与执法监管并重转变。这次机构改革,我们所有的乡镇设立了食品药品监管所,基层监管力量大大加强。各地要充分发挥好基层监管队伍作用,把精力更多投入到对企业的日常执法监管之中,在严格行政许可、严把准入门槛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监督检查、日常巡查、监督抽检、执法打假等手段,创新风险管理、网格化管理、动态监管等措施,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现代化、科学化水平,切实增强日常执法监管的有效性。
五个结合。一是加强依法行政与发挥市场作用相结合。按照职能转变的要求,重点是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职责界限,把食品监管工作的职能定位搞清楚,加强监管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但监管工作也不可能包打天下,不能承担无限责任,要在市场监管上履职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形成社会协同共治合力。各地要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摸着石头过河,找出新办法,趟出新路子。二是严格行政执法与加强技术支撑相结合。食品安全监管仅靠传统的“望、闻、问、切”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更加注重运用风险监管、监督抽检、快速检测等技术手段,为日常监管和行政执法提供技术支撑,不断提高监管的科学性。三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与促进产业发展相结合。食品安全监管与食品产业发展并不矛盾,严格食品安全监管有利于营造良好的食品产业发展环境,食品产业发展了反过来也会带动食品安全监管。要正确处理严格监管与服务发展的关系,监管是为了服务,服务也是为了更好地监管。只有监管到位,才能服好务,只有做到优质服务,才能切实监管到位,两者相辅相成。服务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监管,我们服务企业,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产品质量,提升业务素质,企业愿意规范生产,合法生产,这无形中就会减轻我们监管的压力。四是依法打击违法行为与科学防范安全风险相结合。要坚持打防并举、注重打防结合,一方面继续保持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严惩重处各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手软,绝不姑息。另一方面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强化风险管理理念,科学制定食品安全预案,适时组织开展安全演练。五是落实食品安全责任与推进社会共治相结合。食品安全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要紧紧围绕“产”与“管”,重点落实好企业主体责任、地方政府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食品安全也是社会问题,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发挥方方面面的作用,共同维护食品安全。(记者 薛朝华 周国喜)